组团式、品牌化、数字化将成乡村新符号
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刘佳 整理报道
未来,究竟什么是未来?乡村的未来又究竟是何等模样?最近这段时间,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余东未来乡村中国乡村美术馆游人如织。自“未来乡村”建设以来,余东村先后建起社区服务中心、共享食堂、共享图书馆等基本配置和中国乡村美术馆、南孔文创等特色场景,通过卖画、卖版权、卖文创,不断做大做美这幅“余东农民画”。
对大多数人而言,未来永远是动态的时间概念,看不见,抓不住。
也正是基于此,当“未来乡村”从衢州走来,在浙江全省推开之时,许多人一时不知所措: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进入未来?
带着种种疑问,当浙江发布首批100个“未来乡村”试点名单时,记者试图第一时间撩开其神奇的面纱。
一问
“未来乡村”到底啥模样?
顺着时间线再往前,余东村这幅“未来乡村”的画卷其实有迹可循:2019年8月,衢州市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“未来乡村”试点建设,在其下辖的6个县(市、区)分别遴选出一个重点村作为当地“未来乡村”建设的试点,以农民画为特色的余东村便是其中之一。这个800多人的小山村,参与农民画创作的村民达300多人,此举不仅扮靓乡村,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。
2020年,浙江在全国率先绘制“未来乡村”蓝图,并提出任务目标,有农村区域的县(市、区)每年将开展1至3 个“未来乡村”建设。自2022年开始,浙江省每年建设200个以上“未来乡村”。到2025年,浙江省建设1000个以上。
什么是“未来乡村”?结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《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有分析认为,从广义上看,“未来乡村”就是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的升级版,是美丽田园、美丽乡村、美丽环境、美丽经济之上叠加的新形态。而从狭义上分析,“未来乡村”是指立足乡村资源特色、地域禀赋、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等元素,打造特色鲜明、功能完善、产业突出、环境优美、服务便捷、智慧互联、整体智治、共同富裕的,引领乡村发展方向的生态、生产、生活共同体。
在明确了“未来乡村”定义的基础上,浙江各地根据本地区乡村发展实际情况,相应地提出“未来乡村”建设试点工作需要达成的目标,大体可以用两点进行概括:一是以“人本化、田园化、科技化、融合化”作为建设乡村未来社区的四大价值坐标;二是构建一套以“未来文化、生态、建筑、服务、交通、产业、数字、治理、精神”为重点的九大场景。从“未来乡村”的两大目标出发,为“未来乡村”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构建目标和具体的发展方向。
今年2月,浙江发布首批100个“未来乡村”试点名单,提出试点村要完成常住居民收入县域领先、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为县域村均1.5倍以上的“小目标”。
二问
“未来乡村”vs“美丽乡村”有何不同?
浙江是“美丽乡村”的发祥地,为何要再推出“未来乡村”?“未来乡村”与“美丽乡村”相比,又到底有何不同?
组团式发展
仔细盘点可以发现,浙江首批100个“未来乡村”试点村中居然有25个并非村庄建制,而是以片区或组团的方式位列其中,这在过去几十年所有的项目中几乎从未出现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处长邵晨曲解释道,这并非硬性申报条件,而完全取决于乡村自身发展的需要。
“乡村都有行政区划,但单个乡村的资源毕竟有限,产业布局、招商引资都难成气候。现在打通了,就能实现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,进一步对接多元化市场需求。”邵晨曲说,为了培育这一市场动因,浙江在规划、政策等方面作出相应引导。在“未来乡村”建设指导意见中,浙江就明确,对这种组团式、片区化经营予以鼓励。
类似的实践,已在湖州得到普遍推广。2020年,该市提出“组团式未来乡村”概念,决定每年建设10个左右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,两年来“组团式未来乡村”渐入佳境。
品牌化经营
目前,“品牌化经营”已成为一些地方推进“未来乡村”建设的“标配”。余杭招聘职业经理人,临安引入乡村运营师,绍兴招募运营团队……一个个地方都向“品牌化经营”发起总攻。
但正如常言道:前途光明,道路曲折。浙江农业产业历来“多小散”,农房农地都是农民的,村集体资产本就屈指可数,因此,品牌化经营常常面临着“无米之炊”的困境。
品牌化经营首先需要产业主题化。一些乡村其实有主导产业,但大家熟视无睹,或者即使有心却也无力,这就需要通过品牌化思路明确产业方向;一些乡村虽无主导产业,但有非遗文化、历史名人、民间故事,这就需要形成个性化差异后,再通过传播激活沉睡的资源。
如何向市场要盈利?浙江乡村建设促进会开始筹备“乡村运营专委会”,各路“英雄”相互探讨、取长补短,尽快形成可复制的市场化运营模式。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也及时配合,将“乡村品牌化运营”列入高研班计划,准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。
数字化支撑
在人本化、生态化基础上,浙江将“数字化”定位为“未来乡村”建设的三大导向之一。九大场景建设规范中,数字技术的支撑可谓无处不在。
在杭州市富阳区里山镇安顶村,这个仅仅是区级的“未来乡村”,其数字化水平已经让人不可思议。从山下进村,二维码沿路可见,这是“茶香安顶”小程序。扫码打开后,当前游客量、停车场余位赫然可见,还有景区导览和线路推荐。最妙之处在于“打卡”功能,既能看到别人足迹,也能留下自己美图,每个打卡点设有智能杆,签到后可自动生成小视频,供朋友圈分享。
但如果觉得数字化在浙江“未来乡村”中的应用仅此而已,那你就大错特错了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服务机构下沉到农业农村,为各地开发应用程序。农民用手机种地,老百姓参与公共事务得到信用积分,经营中用数字化提升消费体验,这在浙江乡村已是司空见惯。此外,浙江正打造“未来乡村在线”数字化场景,其集应用、管理、服务于一体,今后将实现网上议事、邻里互助、好物共享等功能。同时,浙江还启动编制《未来乡村数字化建设指引》,推进该数字化场景与各个地方特色应用间的纵横贯通。
三问
“未来”已来,应如何看待?
通过组团式发展、品牌化经营、数字化赋能,浙江的乡村正在颠覆传统形象,以更人文、更“江南”,也更具科技感的面貌向我们走来。
“当然,如何创新建设模式与路径,如何用新方法破解问题和挑战,如何通过‘未来乡村’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,如何发挥政府、社会、企业、农民各方积极性,协同推进建设进程,我们永远在守正创新的路上。”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宗明感言。
作为持续深化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“新抓手”,浙江省启动首批“未来乡村”试点建设,对于这样的新事物,应如何认识?
一种观点认为,从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,“未来乡村”不仅是一种可以落地的乡村振兴范式,其场景构建方式也将成为乡村振兴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。因此,如何正确地领悟“未来乡村”的实质,对于开展乡村振兴下一阶段的工作有积极的启示作用。
(本版内容综合自农民日报、浙江日报、杭州日报及“华眼视界”网易号、“城市学研究网”等)